你現在網站里的位置
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,由於胰臟不能產生胰島素、分泌不足或胰島素不能發揮作用,導致血糖過高。過多的血糖可經尿液排出體外,形成「糖尿」,故稱「糖尿病」。
常見的類型有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
類型 | 1型糖尿病 | 2型糖尿病 |
發生率(%) | 5% | 90% |
發病年齡 | 兒童或青少年 | 中年老人 |
原因 | 胰臟不能產生胰島素 | 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不能發揮作用 |
危險因素 | 與自身免疫有關 | 與個人生活習慣有關 |
治療 | 終生使用胰島素治療 | 通過改變生活和藥物可控制血糖,可能需要注射胰島 |
大多數患者是沒有症狀,只有健康檢查才被發現,或出現併發症時才知道自己患上糖尿病。
典型患者可出現「三多一少」的症狀:
多吃 多飲 多尿 體重減輕
其他症狀:易疲倦、皮膚搔癢、視力模糊、傷口不易癒合、腳麻痺等。
長期血糖過高會嚴重損害身體器官和組織,尤其是血管和神經,導致的併發症如下:
- 中風
- 心絞痛、心肌梗塞
- 腎臟病變、腎衰竭
- 糖尿病足
- 白內障、青光眼、失明、視網膜病變
- 不健康的飲食
- 缺乏運動
- 肥胖
- 吸煙
- 高血壓
- 高血指
高危者應儘早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定期身體檢查,可減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。
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唯一有效方法。
- 控制血壓、血脂及血糖在正常範圍
- 均衡飲食
- 恆常運動
- 保持理想體重
- 戒煙
1. 飲食調節
- 選擇適當均衡的飲食,採少量多餐的飲食原則,不吃含糖和糖製的食物,多吃蔬菜和適當的高碳水化合物(澱粉類),少吃動物脂肪和不飲酒。
2. 運動
- 糖尿病患者應規律的、做適合個人的運動:每日步行20至30分鐘是最基本和有效的方法。
3. 藥物
- 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都必須在醫生處方和監測下才能使用,而1型糖尿病患者唯一的治療方法是終身注射胰島素。
腦中風,即腦部血液供應障礙(腦組織缺血或出血),使氧氣和養分不能運送給腦細胞,以致腦組織受破壞,引致身體部份暫時或永久喪失功能,甚至死亡;此外,腦中風是成人導致傷殘的最常見病因的首位。
腦中風分兩大類: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。
缺血性中風 — 由於血凝塊阻塞血管血流,導致腦組織缺血、缺氧,腦細胞受破壞;此類型佔中風85%,其中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。
出血性中風 — 因腦血管破裂血液溢出腦組織,多與高血壓和腦血管病變有關。
腦中風的危險因素比較複雜,主要分為以下兩方面:
1. 疾病方面
- 高血壓
- 糖尿病
- 高膽固醇血症
- 短暫性腦缺血性發作:俗稱「小中風」是中風前的徵兆,若發作時得到有效處理,可減低中風的風險及其發展。
2. 生活習慣方面
- 吸煙
- 酗酒
- 不健康飲食
- 缺乏運動
一、針對性預防
1. 定期檢查血壓、血脂、血糖,並維持在正常範圍內。
2. 積極預防及治療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臟病、高膽固醇血症。
二、實踐健康生活模式
1. 控制體重
2. 均衡飲食
3. 適量運動
4. 戒煙
5. 不酗酒
雖然大部份患者在中風前無先兆,但在出現下列症狀首三小時立即急救及求醫,可大大減低致殘或死亡的機會。
1. 突然面、手臂、腿無力或麻木,尤其是單側或單肢
2. 突然言語不清、說話困難或意識模糊
3. 突然視力模糊或視物不清
4. 突然頭暈、行走困難或身體失去平衡
5. 突然不明原因的嚴重頭痛
在未用降壓藥的情況下,非同日兩次或以上安靜休息狀態下測量血壓,當收縮壓(上壓) ≧140mmHg和/或舒張壓(下壓)≧90mmHg時,便稱為高血壓。
一般所說的高血壓是指「原發性高血壓」,絕大多數高血壓患者屬於此種類型;只有少數高血壓病是由某些特定的病因引起,稱為「繼發性高血壓」,這些病因包括腎病、內分泌疾病、藥物影響等。
高血壓的分類
分類 | 收縮壓 (mmHg) | 舒張壓 (mmHg) |
正常 | <120 | <80 |
高血壓前期 | 120-139 | 80-89 |
高血壓 | ≧140 | ≧90 |
資料來源:美國心臟協會
高血壓的發病受著多種因素的影響。
不可改變的因素:
遺傳:家族中有親屬罹患高血壓,則其他成員患上的機會也較高;
年齡增長:隨著年齡的增長,患病風險會增高。
可改變的因素:
飲食:長期進食太鹹食物,攝取過量鹽份(鈉質),鉀質攝入量不足,以及進食高脂肪、高熱量的食物等,均會導致高血壓病的發生;
肥胖:超重或肥胖是血壓升高的重要危險因素;
精神因素:長期精神緊張者發生高血壓的可能性較大;
其他生活習慣:吸煙、酗酒、缺乏運動、口服避孕藥等。
其他共存疾病:患有糖尿病、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人士罹患高血壓的機會較高。
早期高血壓通常無任何病徵,所以又稱為「隱形殺手」,少數患者可出現面部潮紅、頭暈、頭痛、心悸、氣短等症狀。如不及時治療,後期會出現心、腦、腎、視網膜等併發症,嚴重影響健康,甚至死亡。
腦部–出血性腦卒中(俗稱:中風、爆血管)、短性腦缺血發作
心臟–冠心病、心肌梗塞、心臟衰竭
眼睛–視網膜病變(可引致失明)
腎臟–腎衰竭
血管–血管粥樣硬化
定期測量血壓: 了解自己的血壓水平是預防和及早發現高血壓的重要環節,所以即使是原始血壓值正常的人士,亦應定期測量血壓,測量的時間間隔建議如下:
人群 | 建議 |
18歲以上成人 | 至少每兩年測量血壓1次[2] |
易患高血壓的高危人士 (如超重或肥胖、有高血壓家族史、吸煙、長期大量飲酒、高鹽膳食等人士) |
至少每六個月測量血壓1次[3] |
參考資料:
[2]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9
[3]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
實踐健康生活模式:
項目 | 建議 |
控制體重 | 保持理想體重,使身體質量指數(BMI)在18.5~23.9kg/m2之間[4] |
奉行「得舒飲食」(DASH) | 採取高纖維(如蔬菜、水果)、低飽和脂肪及低總脂肪的膳食[4] |
減少鈉鹽攝入 | 成年人每日鈉攝入量不超過2000毫克(即約5克食鹽),兒童應比成年人攝取更少鹽分,而且年紀越小,每日所需的鹽分亦越少[5] |
增加身體活動 | 進行規律的有氧活動,如快走(每天至少30分鐘以上,每週3天)[4] |
控制飲酒 |
限制每天酒精攝取量[4]:
(30cc酒精 ≈ 720cc啤酒 ≈ 300 cc紅酒 ≈ 60cc威士忌) |
遠離煙草煙害 | 戒煙及避免二手煙 |
減輕精神負擔 | 舒緩壓力,保持心境開朗 |
參考資料:
[4]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, Detection,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(JNC 7), National Institutes pg Health. May 2003.
[5] WHO Guideline 2012: Sodium intak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.
非藥物治療 | 藥物治療 |
調整生活方式: 1. 減肥、控制體重; |
用降壓藥物分類: 1. 利尿藥 2. Beta型受體阻斷劑 3.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 4.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 5. 血管緊張素II受體阻滯劑 6. 其他:如Alpha型受體阻斷劑、交感神經抑制劑等 |
高血壓患者使用任何降壓藥物前須諮詢醫生意見。
高血壓病的治療通常長達數十年或一輩子,期間藥物治療可能歷經數次之改變。隨著科技和醫學專業的發展,除上述治療方法外,目前尚有CPAP(持續正壓呼吸道療法)和腎動脈消融術等非藥物治療輔助方法。
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),簡稱慢阻肺,是常見的一種慢性呼吸道長期受刺激,氣道失去正常結構變得狹窄,使氣體進出受阻,發生不可逆損傷,使肺功能下降,出現呼吸困難、氣促、喘息、咳嗽及咳痰等症狀,包括慢性支氣管炎、肺氣腫等。
- 吸煙
- 長者呼吸道感染
- 空氣污染:二手煙、在空氣不流通的地方使用生物燃料(如:稻草、木材等)烹煮或取暖等等。
- 環境因素:長期吸入化學煙霧、刺激性氣體或工作粉塵等。
- 遺傳:α-抗胰蛋白缺乏。
你是COPD高危人士嗎?
假如你長期接觸上述危險因素,就屬於COPD高危人士,應該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,認識COPD症狀,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及肺功能測試,採取預防措施,增強體質。若有身體不適,應儘早求醫。
愈早發現COPD,治療效果愈好。
大多數患者早期無任何症狀,病情發展至中期才出現症狀,COPD症狀如下:
- 持續咳嗽
- 痰多
- 呼吸困難
- 活動後氣促
- 氣喘
病情嚴重者,從事一般簡單的活動(如沐浴、穿衣或步行等),也會出現氣促,最終發展至呼吸衰竭危及生命。假如出現COPD症狀其中一項,請立即看醫生。
戒煙及避免吸引二手煙
避免吸入污染的空氣,如粉塵、油煙等
在空氣污染(如粉塵多)的地方應佩戴口罩
實行健康生活模式
避免呼吸道感染
COPD是不可根治的,以下治療方法可減輕症狀,延緩病情發展。
藥物治療
氧氣治療
戒煙
胸肺復康
手術